林闽钢(政府管理学院):《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结构转型与实现路径》,新华文摘第4期,原载于《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21年第5期。 摘要:社会政策体系是由满足国民基本生活和发展需要相关因素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将进入共同富裕新阶段,以共同富裕为标志的社会政策时代将来临。在此背景下,本文采取层次结构分析法,运用"兜底性—基础性—普惠性"三层政策结构分析框架,发现我国社会政策体系先后经历了托底保险型、社会救助"上移"过渡型。未来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新目标,重点补齐社会福利短板,让社会服务"下沉",形成三层次的"共享服务型"政策体系。在坚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的整体观下,中国社会政策体系的结构转型应避免传统福利国家的弊端,走社会投资发展之路,选取积极社会政策作为突破方向;走"社会服务国家"之路,建立低投入、低成本的"共享服务型"社会政策体系。 张海波、童星(政府管理学院):《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机制》,新华文摘第17期,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4期。 摘要:应急管理效能是一个新议题,可以在面向中国实践开展理论创新的范式转换中发挥牵引作用。应急管理效能可视为应急管理功能和绩效的复合,是应急管理目标、结构、过程共同作用形成的积极结果。在中国的实践中,应急管理效能主要生成于三种机制:一是目标上的“安全优先”,在政策注意力配置和政策执行力监督上均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工作;二是结构上的“一体多元”,不断发展既能一致行动又可资源互补的多主体协同机制;三是过程上的“计划适应”,在推动全过程均衡中既强调以计划性促进适应性,也重视以适应性改进计划性。依此建构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因果机制模型,相应的案例研究证明,这一模型在不同时空条件下均具有适用性。与既有四种主流理论的对话显示:这一模型不仅具有集成性,更重置了应急管理的逻辑起点,可为中国应急管理效能的生成提供更具解释力的理论表达。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应急管理效能,还需拓展和丰富这一模型,在三个关键议题上展开探索:“安全优先”可持续方法、“一体多元”最佳均衡点、“计划适应”一致性效应。
|